2025年9月3日,中国举行“9·3”大阅兵,西方国家首脑几乎集体缺席;十年前的2015年,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时,剧情也一样。数据很扎眼:两次重要节点,来的人少,缺的都是关键位置。这只是偶然,还是有意回避?真理由他们没说,能说的理由也站不住。问题来了:是日程太满,还是心里过不去这段历史账?先不急着下结论,顺着时间线,把这桩长达八十年的“纪念之争”捋清楚。
一边说:外交活动不是考试,来不来都正常,谁都不必道德绑架;另一边说:这不是简单礼节,是谁愿意承认谁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主力。表面上是座位安排,深层是叙事权的角力。有人放话:不来,避免“被站队”;也有人反问:纪念反法西斯胜利还能算站队?线索不止这些。二战的两根主梁——苏联红军击败德国、中国共产党为中流砥柱的抗战胜利——在西方主流叙事里总被轻描淡写。这回的缺席,更像是把旧账翻新。到底是原则,还是算计?先留个扣。
先倒回到二战前。1938年的慕尼黑协定,被很多史学者视为“向东引祸”,把锋芒对准苏联,英法想压住德国,又不愿硬碰硬。结果呢?凡尔赛—华盛顿体系把德国压得透不过气,怨气积了厚厚一层。闪电战一开,欧洲像被推倒的牌阵,法国抵抗时间短,迅速崩盘,英国也被逼到海峡边,险险过关。战后,新旧体系再排座次。美国与英国对雅尔塔安排很不满意,丘吉尔抛出“铁幕”说,冷战拉开帷幕。到这一步,谁的叙事更响亮?西方更愿意讲诺曼底登陆,讲英美拯救欧洲;苏联强调东线的惨烈牺牲;中国强调八年抗战是反法西斯重要战场。普通人的感受也不一样。国内很多老人家提起南京的血债,心里发紧;国外不少人说起二战,第一反应就是海滩、坦克和登陆船。同一场战争,不同的镜头,差别就从这里埋下了。
表面看,2025年的“集体缺席”风平浪静:官方说辞简短,媒体用词冷淡,现场秩序井然,阅兵一切按流程。外交场合不出硬碰的戏,大家都保持客气。这种平静,像湖面无风,但水下暗流不止。西方在纪念叙事上有个难解的结:要正面评价苏联和中国的决定性贡献,等于承认当年的主角不在自己这边。这种心理别扭,从二战结束就没少过。有人持反方观点:西方不是不反法西斯,他们只是更在意和自己利益冲突的德国;至于日本,战后成了美国的紧密盟友,欧洲也懒得再翻旧账,日本在亚洲的罪行,跟他们利益不直接相关,就淡化处理。美国和日本如今笑脸相迎,说太平洋战争“同时结束”,这类说法在他们那里顺理成章。再看中国这边,抗战是国族记忆的脊梁,南京大屠杀的痛是不可抹去的底色。可在很多西方媒体的镜头里,中国抗战被边缘化,像是大篇章里的一段插曲。还有更刺耳的观点:一些人受旧式的种族偏见影响,对中国的胜利不愿承认,对中国人的牺牲不愿提。日本对外也有一套话术:不愿承认被中国击败,第一给美国面子,第二继续把中国压低,第三为未来再搞点“历史模糊空间”。这些话不新鲜,但在今年的场景里又被摆上台面。于是出现一种“假平静”:会场安安静静,舆论场却在低声争吵;官方语气克制,社交媒体针尖对麦芒。这种低潮,不是没事,是大家都把真话攥在心里,暂时不摊牌。
突然的反转,不在于谁来谁不来,而在于场面本身。9·3大阅兵释放的信号很浓:军工技术、编队体系、后勤保障、信息化程度,都是明摆着的实力展示。过去有人不愿承认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的角色,这次看的是当下中国的综合能力。力量这种东西,就像白天的太阳,遮不住。于是之前的伏笔一起爆发:你说抗战不是主战场,可中国今天的军队和工业摆在那里;你说东线不是关键,可历史数据和牺牲比重记录在那里;你说不来只是日程问题,可两次重要纪念节点都缺席,谁都能看出是态度。矛盾被推到顶点:一边强调“价值观同行”的朋友圈,一边要面对“谁为反法西斯胜利付出了最多”的硬账。社交平台上争论更激烈:有人质疑阅兵是“秀肌肉”,有人回应这是“记忆校准”。各方的叙事像拉锯战,谁也不肯先松手。这就是反转:不是别人承认不承认,而是现实逼着承认,你不说,事实也在那儿。
有人说:不来观礼纯属忙不过来,真会安排日程,样样都能错开;也有人说:不来是为了避开“承认谁是主力”的麻烦。表面看是礼数,里面是算账。想夸一句“考虑周到”,再想想,这份周到只体贴了自己的面子,却没照顾历史的分量。你说诺曼底是决定性时刻,那就把东线和中国抗战也摆上同等舞台;你说价值观同行,那就正视谁在反法西斯战争里流了最多的血。话说到这,有个矛盾点跳出来:既然纪念共同胜利,为何共同的记忆总被切成自家版本?这份“坚持立场”的态度,看似原则,实际像是挑版本。
这事到底是原则还是算计?一方说是主权选择和外交节奏,不需配合他人仪式;另一方说是有意冷落与叙事洗牌,避免承认苏联与中国的主力地位。如果纪念反法西斯胜利都讲“各有版本”,那牺牲与贡献谁来公平记载?你更认同哪一边,愿意用哪些事实来撑你的判断,评论区见。
配资114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