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月初那场空战一结束,印度的外商投资一下子从差不多100亿美元,猛地跌到只有3.53亿美元,跌幅高达96.5%。
曾被《经济学人》称为“最具吸引力新兴市场”的印度,如今成了亚洲表现最差的主要市场。据美国银行调查,大概三成多的基金经理正在抛售印度的资产。
为什么一次军事的大败会引发大家对资本的担忧?印度那崛起的梦想,到底还能坚持多久?
资本出逃,96.5%暴跌创纪录
有时候,数字比话说得更直白、更残忍。
外资撤走的程度达到了96.5%,这可是印度独立以来的最高纪录,创下了历史新高。
就在四个月前,莫迪还为635亿美元的外资净流入感到挺高兴,还扬言印度快要变成全球制造中心了。
现在,这些真金白银就像退潮时的海水,来得猛,走得也迅速。
先来说说最明显的转变。到2025年上半年,全球主要的股市都普遍上涨不少,恒生指数涨了超过15%,而日经225更是创出了新高。
唯一让人揪心的是孟买30指数没啥起色,成了亚洲主要市场里面表现最差的一家。
更令人吃惊的是,虽然美元自己在走软,印度卢比兑美元还是跌到了历史最低点。这么一来,问题可不光是汇率涨跌,明显就是信心得崩盘,全面出问题了。
美国银行最近的调查结果又添一把火,情况变得更加糟糕了。
数据显示,超过三成的全球基金经理都在主动卖出印度的资产,这在亚洲的国家里算是最低的了。
资金的敏感度一向很高,它们可不会讲什么情面,只关心利润和风险这两样。
最明显的迹象就是外商直接投资的大规模撤离。到了2025财年,印度吸引的外资只有3.53亿美元,比上一年近100亿美元一下子跌了96.5%。
这可不是在玩数字把戏,而是真实反映国际资本用脚投票的实际表现。
接下来情况变得更麻烦了,曾经排队想进印度的跨国公司们,如今都开始认真考虑要不要继续自己的投资打算。
苹果公司暂停了在印度建新工厂的打算,转头把目光投向了马来西亚。富士康也缩减了在印度的投资规模,降了个30%,部分产能转向越南去了。
连印度自己本土的塔塔集团汽车部门都开始亏损啦,现正打算调整一下海外的布局。
美国翻脸,印度失去保护伞
为啥资本会突然翻脸啦?
得从那场五七空战说起,才能看清楚资本为什么会突然翻脸!
这场空战虽然就几个小时,但就像一面照妖镜,一下子揭露了印度军队的真实实力。
印度空军在电子战的压力下指挥非常不顺畅,数据链断断续续,通信系统几乎全都瘫痪了。
所谓的“南亚空中霸主”在真正的战斗中根本顶不住。
更要命的是,这次军事实败直接让印度的地缘战略位置受到了影响。
这些年,美国一直偏袒印度,目的就是想让它变成抗衡中国的棋子,用来平衡区域势力。
只是空战败得狼狈,让华盛顿看清了事实——印度都守不住自己门口,还怎么指望它能扛起地区平衡的重担。
《外交政策》杂志上有篇评论直截了当地说:美国现在已经不再指望印度能在地区战略中发挥什么大作用了,早就不抱幻想了。
这种战略价值的降低,直接让政策的态度发生了急剧转变。
到了2025年8月,美国政府以“违反制裁、进口俄罗斯石油”为借口,宣布对印度一些出口产品加征最高达50%的惩罚性关税。
这一招狠狠打击了印度的出口要害。
受到最大冲击的,主要是印度靠出口赚钱的纺织和鞋子产业。这俩行业加在一块,几乎占了印度对美出口的一半。
关税一取消,价格的优势马上没了。
哈佛的罗德里克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提到,印度可能会提前失去工业化的优势。
更切实的情况是,印度并不是无法替代的。
越南、孟加拉国、泰国这些国家正在飞快发展起来,而背后也都少不了美西方的资本投入和政策扶持。
数据一对比就很清楚:越南吸引外资的金额同比涨了8.2%,可印度却跌了96.5%。
印度要是出点啥事,很快就会有其他国家接过接力棒。关税那点只是个招数,背后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:你的“地缘优势”已经用得差不多了。
制造业空心化,口号难掩尴尬
在外界形势迅速变化的时候,莫迪政府就拿出了“自力更生”的口号。
在古吉拉特邦的一次讲话中,莫迪直言不讳地说:“不能光靠外国,我们得靠自己。”
听着这话确实挺鼓舞人心,但问题是,印度真的具备这个底气吗?
生活有时候比没想到的还要难过得多。
根据2025年的最新数据显示,印度的制造业在GDP中的比例已经降到12.5%,这是自196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。
莫迪一上台就放话,要把这个比例提高到25%,目标是把印度打造成“世界制造中心”。
十年来,这个目标似乎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,就像个遥远的梦想似的。
跟这个情况一对比,就会发现中国制造业在GDP中的份额一直稳稳在28%,而东南亚那些国家,制造业就业比例平均也到了22%,可印度就只有11%。
再说了,服务行业这阵子也遇到不少难题。
随着AI技术迅速走红,外包行业的裁员潮也跟着来了。以前只要会英语+键盘就能拿高薪的岗位,现在就没那么受宠啦。
制造行业没办法接纳这些因为AI退出的劳动力,造成高技能岗位空缺和低端工作岗位都挺少的局面。
牛津经济研究院的报告说,印度大概要十年才能把制造业的根基重新打稳。
眼下,印度的劳动力参与率一直在50%左右徘徊,也就是说,差不多一半的人还没投身到经济活动里头。
要想解决这种根深蒂固的矛盾,光靠喊口号基本没用。
更搞笑的是,就在莫迪高声宣扬“自力更生”的时候,印度每年还是不停地从国外大量买武器、能源,还有那些高端电子设备。
没有技术支撑,没有工业根基,也缺乏完整的产业链,所谓的“自力更生”,说白了就是个摆摆样子的姿态罢了。
根据《亚洲发展银行季报》上的数据,南亚的投资信心指数滑了15%,里面印度的降幅最为明显。
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印度到2025年的增长预期调低到了6.1%,比之前那些看好的估计低了不少。
核心的问题其实在于,莫迪政府一直想推动变革,可又不愿碰那些既得的利益集团。
一方面不想放手西方资本的援助,另一方面又想借民族主义情绪来壮大自己,结果就是两边都没能讨好。
真正崛起靠内功,不靠包装
到最后才晓得,这场空战就像个分水岭似的。
后来资本撤走,美印关系变得冷淡,也不过是这连锁反应不断发展的一个延续罢了。
让印度真真切切陷入“成长焦虑”的,还是它自身那结构上的那些硬伤。
这事儿可不是几场战斗或者几份政策声明就能搞定的。
咱们先聊聊中国走的路子吧。
中国的发展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,却走得很扎实。主要靠技术的沉淀、完整产业链的搭建,以及政策的支持,而不是依赖短期的资本投机或者战略布局。
就在印度还沉浸在“第三大经济体”这头虚头巴脑的荣誉里时,中国早已向全世界传达了一个明白的道理:真正的强大,不能只靠GDP的名次。
反倒更在意一个国家是不是能在风暴袭来时,依然安然无恙,稳扎稳打。
瑞银集团在最新的研究报告里坦言,印度得搞根本性的结构调整,才能重新赢得投资者的信赖。
摩根士丹利的预期更为悲观:未来两年,印度的经济增长可能会一直徘徊在低点,而地区局势的不稳定或许还会让它在全球供应链中逐渐边缘化。
如今的印度,正遭遇三大难题:一是地区局势的不稳,二是国际社会对其的信心在减弱,三是内部改革的推动力度不够。
这些麻烦一环扣一环,把印度那个世界工厂的梦给搁置了。
这场空战其实提前暴露了真相:印度并不是下一个中国,也还不能短时间内取代中国的位置。
真正的大国崛起,可不是靠运气,也不是靠别人递来的机遇,而是靠自身的定力和底蕴。
许多国家在经历一次挫折后,反倒激发出了更强的自主精神和变革的决心。
关键在于,这次的痛楚是否真的引发了结构调整方面的实质变革。
空军有没有可能转型?军费能不能合理分配?外交是否还能拿出新招赢得信任?民众是不是还能坚持一些耐心?
这些才是真正决定印度能不能继续“崛起”的关键所在。
没有自我推动力的成长方式,迟早会被这个时代甩在后头。
印度这次的“猛踩刹车”,可能恰好给我们上了一堂很直白的反面教材。
结语
印度这次的踩刹车动作,真是给所有新兴经济体敲响了警钟,没有靠内生动力驱动的增长模式,就像沙滩上的城堡,一碰就倒。
一个真正的大国崛起,从来都不是依赖别人的恩赐,而是靠自己争取机遇、抓住时机、善用每一个有利条件。
就这事来说,印度那边还沉迷在虚名的幻想里,似乎得意忘形了。而在我们这边,这些年一直在扎扎实实地提升自己的实力,默默积累实力,真刀真枪地搞内功。这种脚踏实地的态度,难得难能,才是长远发展的关键。用一句话说,就是两种心态各不同,走的路也不一样。
配资114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