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15日,英国政府以“支持俄罗斯军事工业”为由,一口气将11家中国实体列入制裁名单。
耐人寻味的是,就在同一天,法国总统马克龙的外事顾问博纳在北京与中国官员举行战略对话,德国财政部则悄悄删除了官网上一则关于“供应链多元化”的新闻通稿。 这种反差暴露出英国正沦为G7内部的“孤勇者”。
当地时间10月15日,英国外交部发布声明,宣称这些中国实体“向俄罗斯能源和军事领域提供关键物资”。
但整份文件长达12页,却未出示任何发票、物流单等实质性证据。 这种“模糊定罪”的做法,连英国《金融时报》都批评其为“有罪推定的政治表演”。
这已是英国今年第二次以相同理由对华发难。 早在9月12日,英国就曾制裁过3家中国实体,当时仅有美国口头表示“支持”,其他G7国家均未跟进。
而这次规模扩大到11家,英国的孤立态势更加明显。 与英国高调制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G7其他成员国的反应冷淡至极。
法国在制裁宣布当日派高官访华洽谈合作;德国财政部长林德纳此前曾公开警告,任何对华行动都需谨慎避免伤及本国经济;意大利和加拿大则始终保持沉默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历史重演。 2024年11月7日,英国也曾以类似理由制裁10家中国实体,并在48小时后急不可耐地宣布计划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2.5%,被媒体讽刺为“向特朗普递交投名状”。
英国脱欧后,一直在寻找新的国际定位。 紧随美国成为其外交战略的核心选择。 2025年5月,美英签署的关税协议中暗含多项针对中国供应链的排斥条款,此次制裁可视为这些条款的落地实施。
英国国内经济正面临严峻挑战。 2025年7月通胀率达3.8%,位居G7国家首位;制造业PMI连续5个月低于荣枯线;财政缺口高达220亿英镑。 斯塔默政府支持率持续下滑,通过对外强硬转移国内矛盾成为政治需要。
这种矛盾心态在产业政策上表现得尤为明显。 英国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产业80%的稀土依赖中国进口,却同时试图打压中国供应链。 正如英国财政大臣里夫斯所言:“每一项针对中国的限制,最终都变成了扎在自己身上的刺。 ”
G7内部早已从“G7”演变为“G6+1”格局。 2025年6月在加拿大举行的G7峰会,因各国诉求不一,最终连联合公报都未能发布。 轮值主席国加拿大试图操弄涉华议题,但德国、法国等国私下担忧对华对抗会损害经济利益,导致议题草草收场。
美国与其他六国的利益分歧日益明显。 美国推行“分级打击”式关税政策,甚至对盟友加征关税,导致G7内部矛盾激化。 为方便各国与美国单独谈判,2025年峰会甚至专门增加一对一谈判时间,变相取消了集体协调机制。
欧盟机构态度谨慎。 欧盟贸易副主席谢夫乔维奇明确表示,欧盟不会单独对中国采取出口管制,将保持与美方政策协调。 这种表态与英国的激进形成鲜明对比。
阿斯利康、汇丰、劳斯莱斯等在华业务广泛的英国企业正密切关注事态发展。 这些企业在华资产高达4200亿英镑,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影响其市值。
中国此前反制措施包括将企业列入“不可靠实体清单”、限制稀土出口等,直接卡住英国新能源和军工产业命脉。
华为5G事件就是前车之鉴。 2020年英国禁止华为参与5G建设后,网络建设成本增加数十亿英镑,工期延误3年。
伦敦5G覆盖率仅为77.5%,远低于德国的89.6%,质量在欧洲10城中垫底。 为填补空白,英国不得不高价采购美国设备,额外支出数十亿英镑。
潜在损失不仅限于高科技领域。 英国路虎汽车在中国年销量达4.94万辆,占中国豪华车市场4%;猪肉出口价值1.17亿英镑。
若贸易关系恶化,这些产业将首当其冲。 英国财政部测算,中英贸易额下降10%将导致英国GDP萎缩0.3%。
中国驻英国使馆在24小时内作出回应,指出英方行为“无国际法依据、损害中国企业正当权益”,并强调“任何损害中方利益的行径都将坚决回击”。
中方依据《反外国制裁法》建立的反制机制,已形成“精准打击—动态评估—法律震慑”的闭环。
中方可能采取的反制手段包括启动WTO争端解决机制、对英国特定商品实施贸易壁垒调查、限制关键材料出口等。
稀土控制是中方重要筹码,英国新能源汽车和军工产业高度依赖中国稀土供应。 2020年日本曾因稀土断供导致生产线停摆,英国面临同样风险。
中方还将法律武器与外交手段结合。 在联合国平台支持阿根廷对马岛的主权主张,形成“以子之矛攻子之盾”的战略威慑。 这种举措直击英国殖民历史软肋,使其在国际社会陷入道德被动。
英国赌上经济安全讨好美国,换来的会是白宫的感激还是伦敦金融城的叹息? 当斯塔默政府忙着计算制裁带来的政治加分时,英国车企正在清点库存,核电项目负责人反复检查中国设备的保修合同。
配资114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