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财经北京7月25日电中国旅游研究院最新预测显示,2025年暑期国内旅游人数将恢复至2019年水平的115%以上;国民整体暑期消费规模预计达1.8万亿元。在自由行井喷式增长的背景下,传统的“事后赔付”型旅游保险模式,正面临游客日益增长的“即时救援”和“全程安心”需求挑战。一场以"防、救、赔、用"为核心的服务范式变革,正在重塑境内旅游保险的行业格局。
痛点凸显:单一赔付难解旅途之忧
近日,一中国旅游团在意大利行李被洗劫一空的新闻引发关注。一名旅游团游客在社交媒体上称,在下车用餐的20多分钟内,车内行李被窃,该游客的身份证、银行卡均被窃取,洗漱用品、车钥匙、充电器、充电宝、现金等物品丢失,估计损失接近2万元,更有游客在当地购买的奢侈品存放于行李箱中亦被窃走……除行李丢失等财物损失风险外,游客还面临水土不服、疾病发作等人身意外伤害风险以及台风、暴雨、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风险,种种不确定性时刻考验着出行者的安全保障。尽管风险意识增强的游客会选择购买旅游保险,但传统产品多集中于“事后经济补偿”,在风险预防和紧急救援环节存在明显短板。冗长的救援流程、有限的现场响应能力,往往令游客在突发困境中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帮助,也影响了保险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价值感知。
范式颠覆:从“事后补位”到“全程渗透”
“防”字当先:多家领先保险公司开始整合资源,通过APP、小程序等平台,在行前向投保人推送目的地天气预警、地质灾害风险提示、安全须知等信息,帮助游客提前规避风险。
“救”是关键:能否提供“第一现场”的快速专业救援,成为衡量旅游保险价值的新标准。行业正努力缩短响应时间。如平安产险的境内旅游保险产品“平安行·出行安全守护计划”,打破保险仅提供事后赔付无法为客户提供即时救助的现状,建立“防、救、赔、用”四大功能为核心的新标准,以“7×24小时秒级响应”“15分钟内启动紧急救援”“万元内当天赔付”“医疗服务全程护航”等核心能力,为用户提供行前预防、遇险救援、事后康复全周期风险保障。
“赔”求高效:提升理赔效率与体验是赢得用户信任的基础。简化小额理赔流程,推动“万元内快速赔付”(如承诺24小时内到账),扩大保障范围(如纳入高原反应、冻伤等旅途常见特殊病症),正成为行业提升服务质量的着力点。
“用”在增值:保险服务不再止于赔款。整合医疗健康资源,提供在线问诊、紧急送药、医疗费用垫付、异地就医指引甚至陪同就诊等实用服务,有效解决游客在陌生环境求医问药的痛点,让保险服务更具“温度”和“感知度”。
平安的“平安行”,尝试构建了旅行过程中的全周期守护网:在预防端,平安通过企业微信提供目的地天气、地质灾害风险等安全提示,提前帮游客规避安全隐患;一旦遇到紧急情况,可以提供包括高山/雪地/水域在内的15分钟“海陆空”联动救援;在出险后,为提升客户体验,平安力争意外事故万元以下赔款24小时内到账,并将冻伤、高原反应等特殊病症均纳入赔付范围。
场景适配:从产品到生态的升级
随着出行人数增多,旅游业态不断丰富,旅游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,旅游供应商持续增加,形成了研学旅游、医疗旅游、康养旅游、体育旅游、乡村旅游、工业旅游等多种新兴业态。
旅游场景的多样性,决定了安全保障必须具备“弹性适配”能力。“平安行”通过“基础保障 + 场景加购 + 服务网络”的组合,构建出一张覆盖全域的安全网。当银发人群成为旅游消费市场主力,其保障需求增加时,“平安行·出行安全守护计划”投保年龄上限达80岁,为日益丰富的康养旅游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针对日益增长的高风险运动需求,“平安行”添加了特色场景保障:针对滑雪、登山、潜水三项热门运动,拓展骨折/关节脱位、雪具损坏、清创缝合、高原反应、冻伤等特色保障,有效覆盖了运动高发风险。
价值回归:让保险从“隐形”到“有感”
长期以来,旅游保险常被视为“感知度低、门槛高”的“隐形”契约。服务范式的升级,其核心价值在于推动保险从冰冷的“经济补偿工具”向温暖的“全程安全伙伴”转变。
化被动为主动,从等待出险理赔,转向主动提供风险预警和救援支持;从统一到个性,从千篇一律的条款,发展为可灵活组合、按需定制的场景化保障;提升服务感知,通过实用、高频的增值服务(如医疗咨询、垫付),让用户在旅途中真切感受到保险的价值和存在感,尤其是在突发疾病或意外时,能有效缓解异地就医的焦虑与不便。
随着文旅产业的复苏与户外经济的崛起,旅游保险将迎来更深度的进化。行业的实践,已勾勒出未来图景:每一次旅程,都应伴随着“防患未然”的智能预警、“遇险即救”的坚实承诺与“病有所依”的周全保障。唯有如此,旅游保险才能真正赋能“安心游”,旅游的意义才能真正回归“探索与享受”的本真。
配资114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